

公司新聞 NEWS
放完了假期,你可能和我一樣發現:
隨著五四運動的狂熱和榮耀,《后浪》自然開始燃燒。
5月3日,bilibili致力于新一代青年宣言《后浪》的網站在央視,以一個片段播出,在《新聞聯播》之前的黃金時間登陸。除了1.3億年輕人之外,還有無數其他人追隨。
然而,《后浪》真的成功了嗎?在我看來,情況不一定如此。
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,《后浪》將繼續被我們提及。盡管第一次看的時候很興奮,但很多人可能會發現,《后浪》不僅會給你帶來深情,不僅會帶來澎湃的情感,不僅會帶來淚水,還會帶來一場無味的盛宴,一個奇怪的邏輯,甚至是一個大規模的災禍。
因為,在我看來,《后浪》經不起起點、概念、內容甚至態度的審視。
這種蒼白是國家一級演員何冰難以掩飾的,不管他表演得多努力。
首先,《后浪》的起點能站起來嗎?
例如,“一代不如一代”的假設是否真的存在。當然,人們普遍認為一代不如一代,老鷹抓著夜貓子,一窩不如一窩。然而,這是代際傳遞和碰撞的必然結果嗎?
我不這么認為。
的確,年輕人熱情、多樣、叛逆。這導致上一代和幾代人面對年輕人時都有復雜的情緒。因為差異,抑制似乎是自然的。然而,這種代際沖突真的存在嗎?
自從“60后和70后”的概念出現以來,中國的代際概念已經延續了幾十年。隨著80后的增長,90后30年的門檻已經逐漸過去。幾代人正悄悄地從年輕一代轉向社會主人。
在這個稍長的過程中,有關于年輕一代的討論,或各種各樣的爭論,以及寬容和接受。甚至對他們的成就感到滿意的觀點和欣賞的目光也從未消失過。說到《后浪》,前代怎么會突然成為年輕人的障礙呢?
這種關于代際沖突的爭論不是突然的嗎?
它能站起來嗎?如果你受不了,何冰背后的深情和贊美又如何展開呢?
第二,使用“后浪”這個極具攻擊性和爭議性的話題合適嗎?
眾所周知,前波是社會的脊梁,后波是社會的新生力量。前波在跑,后波也在跑。由于時代不同,前波和后波所處的社會環境可能不同,它們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可能不同。
然而,有一個共同點是,每一代人都在努力尋找、奮斗、努力工作和建設,甚至犧牲了血汗?梢哉f,每一代人都“心中有火,眼中有光”。
現在,為了鼓勵或取悅“背波”,你忽略了“前波”的感覺,對前波的火和光視而不見,只單方面把背波舉向天空,考慮到前波在更大區域的感覺?人為地劃分幾代人,人為地制造幾代人之間的話題,這夠嚴重嗎?
你不輕浮嗎?
最后,《后浪》中的背波能代表所有的背波嗎?
眾所周知,每一代人都不會是垮掉的一代,也不會比其他人差。然而,新一代僅僅是為人類積累數千年財富而特別準備的一代嗎?
你不面對需要艱苦奮斗的生活嗎?難道沒有殘酷,只有繼承的一代嗎?
新一代真的只是享受現代文明成果和自由學習語言的一代,而沒有面對各種尖銳的社會問題和沉重的生活負擔嗎?
新浪潮真的僅僅是面對突破障礙并有權自由選擇的一代人,而僅僅是大氣、自信和專業的一代人,而不需要面對階級壁壘和固化的社會的現實嗎?
何冰有沒有可能減輕很多年輕人“非常尊重”地奮斗和付出的壓力?
坦率地說,一味的討好奉承,無休止的贊美贊美,不僅對年輕一代的成長無益,而且非常有害。
在像五四青年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,一定會有對年輕人的期望和祝福。然而,真誠的愿望和委托的希望仍然不同于假裝熱情和奉承。
坦率地說,看著《后浪》,聽著何冰虛假而激情的演講,腦海中總是浮現出魯迅多年前寫的一段話:
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,只是向上走,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。能做事的做事,能發聲的發聲。有一分熱,發一分光,就令螢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
最后,我希望《后浪》不要真的被推翻,但這真的不是年輕人需要等待的火炬。